近年来,陕西省铜川市全面贯彻落实全省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总体部署,用责任感筑牢根基,以紧迫感激发动力,将使命感融入担当之中,共同铸就铜川辐射安全“盾牌”,围绕防风险、保安全、促发展这一目标,不断强素质、优服务、严监管、提质效,助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铜川市连续多年无辐射环境安全事故,国家辐射安全数据质量核查连续四年排名全省前列,精细化管理工作得到了西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的充分肯定。
把握“三个关键”,夯实能力建设
锤炼业务能力。通过脱产培训、交流讨论、专项比武等方式提高业务水平,并支持辐射工作人员参加核安全工程师、环评工程师等考试,提升队伍整体战斗力。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以会代训等形式,邀请辐射领域专家,对监管人员、从业人员进行轮训,增加交流机会,提升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提高监测能力。实现市区两级辐射监测全员持证上岗,开展辐射环境监测自动站日常维护,土壤、水体等辐射环境监测样品采集,γ辐射累积剂量片布设等监测任务。从“人、机、料、法、环、测”六方面梳理工作要点,紧抓短板弱项,组织人员加强对辐射监测标准、质控措施等知识学习,切实提高监测人员业务技能水平。
磨砺处突能力。铜川市先后组织开展三次辐射事故应急演练,其中“平安十四运—2021”受到陕西省生态环境厅的肯定和表扬,被推送至国家核安全局作为典型宣传。通过多部门联合、多场景练兵,持续提升对突发辐射事故的快速反应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和协调作战能力。2024年4月11日上午,在陕西省生态环境厅不设脚本、真源真练的应急盲演中,从接警算起,铜川市生态环境局用时两小时,完成了从人员组织、相关单位协调统筹到最终找到放射源,圆满完成盲演任务,被中国环境报专题报道,并赴陕西省生态环境厅作交流发言。
发放“一张卡片”,筑牢安全防线
“有了这张卡片,遇到不会干、不敢干、难理解的辐射管理问题时,可以很快找到答案,真的是太方便了。”冀东水泥铜川有限公司能源环保部部长史刚说。
据悉,铜川市立足辐射安全管理现状,回应诉求、靶向施策,分行业、分类别量身定制《核与辐射执法监督帮扶明白卡》,内容包括制度责任落实、日常管理、安全防护措施等事项,实现全市核技术利用单位使用明白卡“全覆盖”,旨在帮助企业厘清职责,确保企业工作人员把辐射安全责任“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抓”在手里,一站式解决企业辐射管理痛点难点。
对全市涉辐单位全面摸排,掌握底数,建立全周期辐射“体检”档案,动态管理“一企一档”台账资料,做到全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辐射安全监管系统信息完整率达到100%。督促各单位按要求、按时限开展辐射监测、培训及应急演练。重要节点启动联管联防联控机制,远程指导重点单位开展场所巡测。日常检查以“四不两直”突击检查为主,对违法行为实施处罚,全市累计开展执法检查近640人(次),查处违法行为21起。针对医疗类核技术利用单位占比高的特点,对医用射线装置管理实行“六三四”管理办法,确保监管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机房、人员、台账的管理措施。
收获“一封信件”,提升营商环境
“铜川市生态环境局以‘精简流程、提升效率、优化服务’为核心,旨在通过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办理时限、强化服务质量,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进而全面优化营商环境。”铜川市生态环境局执法监督科工作人员公冶祥丽说。
近年来,铜川市生态环境局接连收到一封封感谢信,见证铜川优化营商环境的责任和担当。其中一封来自耀州区小丘中心卫生院的信件,言辞质朴,感情真挚。按照规定,有效期届满需要延续的,应当于许可证有效期届满30日前向发证机关提出延续申请,该院许可证离有效期届满只有两天时间。工作人员主动服务,加班加点审查,第一时间对该院许可申请进行了批复,企业及时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
铜川市把严管和服务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国家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管理系统作为监管工作“第一手资料”,不断提升辐射安全监管工作信息化水平。关注两个时限,在辐射安全许可证期限届满前两个月提前告知延续时限和办理要求,在每年12月31日前告知辐射安全年度评估报告编撰要求及证明材料,采用预先提醒方式助力营商环境再优化。
开展“三送三进”,强化宣传培训
围绕国家核安全总体思路和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强化宣传力度,充分利用“4•15”“6•5”等节日,拓展宣传新模式,常态化开展全社会辐射安全宣传工作。
送科普进校园。联合锦绣园等多所中小学开展以“‘核’你一起,探索核能奇妙世界”为主题的宣讲活动,传播了核与辐射科学知识,在学生心中播下向往科学的种子。
送标准进企业。组织业务骨干赴崔家沟能源公司、煤层气钻采公司等企业,针对企业行业特点,分门别类开展辐射安全与防护系统培训,告诫企业员工要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夯实企业主体责任,提升防范化解风险能力。
送知识进社区。在天籁社区、阳光小区、春林村等地开展科普宣传,用普通群众“看得懂、听得懂”的表现形式,围绕群众关心的基站电磁辐射、电磁辐射危害、电磁辐射和电离辐射的区别等热点问题进行解读,营造人民群众人人知晓、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良好氛围,不断巩固核安全文化宣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