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俄罗斯教育与科学部报告,俄罗斯科学院(塞瓦斯托波尔)海洋水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首次对刻赤海峡底部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和重金属的含量和分布进行了全面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际期刊《大陆架研究》上发表。
刻赤海峡作为连接黑海和亚速海的主要交通要道,在航运、化学品运输以及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旅游活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海峡的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巨大压力,因此对其生态状况的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此次研究的主要作者、俄罗斯科学院莫斯科水文气象研究所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系研究员康斯坦丁·古罗夫指出,高浓度的放射性核素和重金属由于其持久性、在生物体内积累的能力以及急性和慢性毒性,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均构成潜在威胁。而据他所知,这是首次对刻赤海峡底部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和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和进入途径进行全面研究。
在2020年7月和9月的研究期间,三菱重工俄罗斯科学院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和陆架水物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从海峡不同区域共收集了12个表层沉积物样本和4个底部沉积物柱,并使用了一系列现代方法对样品进行了全面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底部沉积物中的物质含量随采样地点的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例如海峡不同地区天然与人造放射性核素的浓度可相差7.7倍,重金属含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最高达5.4倍。在塔曼湾附近和海峡中部发现了大多数研究物质的较高浓度。
尽管研究发现了沉积物中的异质性,但计算出的指数表明底部沉积物并未受到明显污染,也不会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
俄罗斯科学院莫斯科水文气象研究所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系研究员、研究参与者德米特里·克列缅丘茨基表示,此次研究提供的数据及其处理结果非常有趣,因为它们不仅有助于理解过去生态系统成分的变化,还能确定现代趋势,并可用于数值实验,以重新分析或预测黑海和亚速海生态系统的变化。他强调,该研究可能成为评估水域生态状态后续变化的起点,特别是与2024年12月刻赤海峡最近发生的事件有关,因为燃料油中可能含有高浓度的重金属。
据悉,该研究是在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研究生院的三个国家任务框架内进行的,并得到了俄罗斯科学基金会(22-77-10056)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