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科普
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先进的医学影像技术,具有分辨率高、对比度好、无辐射损伤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诊断。近日,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经过持续攻关,成功突破多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该技术最大优势就藏在它的名字多核里——它不仅能检测常规磁共振能看到的氢,还可以检测到磷、钠、氙等多种原子核,突破了传统磁共振单一成像维度,为疾病诊治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和视角。突破多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为疾病诊治提供全新手段通过多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获得...
01-17
头条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在银河系内发现了大量超高能宇宙线加速器,并且记录到最高1 4拍电子伏伽马光子(拍=千万亿)。
2021-05-19
公众科普
2021年5月17日,国际著名期刊《自然》杂志发表了我国科学家的一项重要成果:在银河系内发现了能量达1 4拍电子伏特的伽马光子,相当于可见光能量的千万亿倍!这是人类迄今为止探测到的最高能量的光子。与此同时,科学家还观测到银河系内存在大量天然的 “超高能宇宙加速器”。
2021-05-18
公众科普
致电离辐射(电离辐射)是指能量足够高而能使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解离、也就是使他们电离的辐射。电离辐射通常包括高能亚原子粒子和离子、高速运动的原子(通常大于光速的1%),以及高能电磁波。
2021-05-17
公众科普
原子弹工程是一个庞大的“巨系统”,包括科研、设计、制造、生产、试验等许多环节,但最根本的,是要有核材料。
铀-235是目前已知唯一天然可裂变的核材料。铀-235原子核被中子轰击后就会发生裂变,每吸收1个中子,就释放出2至3个中子和巨大的能量,从而引发链式反应。
2021-05-16
公众科普
科学委员会评估辐射照射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试图尽可能可靠地阐明什么样的效应是由什么水平的辐射照射引起的。
2021-05-14
公众科普
电磁场暴露安全已经过了长达20年以上的国际范围内的研究与评估。WHO和ICNIRP制定了相应的具有足够安全保障的标准限值。现行国际标准是严谨的、值得信任的。
2021-05-13
公众科普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近日从实验数据中提取出质子质量半径值,相关成果于5月11日以快报(letter)的形式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D上。
2021-05-12
公众科普
大多数人知道辐射在核电生产或医学实践中的应用。然而,对核技术在工业、农业、建筑业、科学研究和其他领域的应用还知之不多。本文介绍的是来自天然源和人工源的辐射照射影响。
2021-05-12
公众科普
ATMAN AI是一种用于胸部X线检查的人工智能工具,可作为COVID-19诊断中的分类工具,这是一种快速识别和评估肺部受累的方法。
2021-05-08
辐射成像
γ射线、x射线,以及紫外线中的高能部分属于电离辐射,紫外线中低能部分以及所有紫外线以下的所有频谱,包括可见光(包括几乎所有类型的激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则属于非电离辐射。
2021-05-08
公众科普
聚变产生的能量非常大,是核裂变反应的四倍,聚变反应可以成为未来聚变动力反应堆的基础。计划要求第一代聚变反应堆使用氘和tri的混合物-重氢。从理论上讲,仅用几克这些反应物,就有可能产生兆兆焦耳的能量,这大约相当于发达国家一个人六十年来所需的能量。
2021-05-08
公众科普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肿瘤的治疗理念不断更新,放射性核素治疗也应用而生。
2021-05-07
放射诊疗核医药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美好梦想需要劳动创造。“五一”劳动节,一个专属劳动者的光荣节日。在中广核技一线工作岗位,有众多辛勤劳动的身影,他们践行“严慎细实”工作作风,用双手创造价值,用汗水点亮未来,在平凡的岗位上熠熠发光,他们用不懈奋斗,推动中广核技持续高质量发展。
2021-05-01
中广核技
中国“人造太阳”实现1亿度运行,这可能是永久解决能源问题的黑科技! “人造太阳”的目标,就是像太阳一样发生核聚变为人类提供能源。
2021-04-30
公众科普
地铁口,人来人往。“请将随身物品过一下安检。”安检员一遍遍重复着。一位头发花白、面容慈爱的老太太听了似乎面有难色,她看了看自己的手提袋,犹豫地问:“小同志,我这一兜是吃的,不安检了行吗。这包子是买给我孙子吃的,万一被辐射了……”
2021-04-26
安全检查
阅读排行榜
小金县|
将乐县|
济源市|
孟连|
邵武市|
天镇县|
民乐县|
南阳市|
乌兰县|
荣成市|